一、漆膜上有针状或象皮革毛孔那样的小孔
起因:涂料的流动性不良,流平性差,释放气泡性差。尤其色漆喷涂于有粗膜现象的底漆或面漆层上。被涂物面上有小孔。在重新涂装前所做的整平工作未能将留存在原有漆面上的针孔完全清除。喷涂后晾干不充分,烘干时升温过急,表面干燥过快。刮涂腻子涂刮填平技术不良。在喷涂前腻子层又未能封固隔绝。被涂物温度过高和被涂物面有污染(如焊药等)。涂料中混入异物(如水)。
预防:应避免底漆或第一道面漆的干喷。确定正确的喷涂粘度及喷涂气压。彻底整平旧漆面,以去除所有已呈现之针孔。确保被涂物面清洁。注意被涂物的温度。正确掌握刮涂技术,并以整平底漆喷涂于有腻子的部位上。喷涂后应按规范晾干,烘干时升温不应过急。添加挥发慢的溶剂使湿涂膜的表干减慢。改善涂装环境,防止异物混入漆料中。
二、漆膜出现类似桔子皮那样的表面
起因:涂料的粘度太高,流平性差,稀释剂选用不当。喷涂技术不良,喷涂距离太远或太近;涂层喷的过厚或过薄。喷涂气压低,出漆量过大和喷涂工具不佳,导致漆料雾化不良。被涂物和空气的温度偏高,喷漆室内风速过大,稀释剂挥发太快。晾干时间偏短。
预防:选用合适的溶剂,添加流平剂或挥发较慢的高沸点有机溶剂,确保粘度的正确,以改善涂料的流平性。调整喷涂气压与出漆量,喷涂距离与走枪速度。选用雾化性能良好的喷枪,使涂料达到良好的雾化。一次喷涂到规定厚度(宜控制到不流挂的限度),适当延长晾干时间,不宜过早进入高温烘干。被涂物温度应冷却到50℃以下,喷涂室内气温应维持在20℃左右。
三、喷涂时,喷枪喷出丝状物质
起因:涂料的粘度过高。选用的稀释剂溶解力不足。
预防:选择最适宜的喷涂气压、最适宜的施工粘度。选用溶解力较强的稀释剂。
四、油漆喷涂时,产生皱纹、胀起等咬底现象
起因:涂层未干透(处在半干不干状态)就涂下一道涂料。涂层不配套,底材(如苯乙烯塑料),底层的耐溶剂性差,或面漆含有能溶胀底涂层的强溶剂。一次喷涂的过厚。
预防:底涂层干透后再涂面漆。通过试验,选配合适的涂层体系。在易产生咬起的配套涂层场合,第一道面漆应先薄薄喷一层,等稍干后再喷涂。
五、喷涂时,油漆遮盖不住底色
起因:涂料在使用前未充分搅匀或所用涂料的遮盖力差。过分稀释或稀释剂选用不当,涂料的施工粘度(或施工固体份)偏低。使用过量的慢干稀释剂,使漆料在达到足够漆膜前即形成垂流。喷涂过薄或喷涂之层数太少。喷涂不仔细或被涂物外形复杂,发生漏涂现象。底、面漆的色差太大,如在深色漆面上喷涂亮度高的浅色涂料。